近年来,白桥镇各村(社区)成立管水协会、养路协会、用电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探索出新型群众自我管理模式
发挥协会作用 巩固脱贫成果
本报记者 向章
近年来,白桥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围绕路、水、电、环卫等方面,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增强群众获得感,提升群众幸福度。全镇硬化村级公路85公里、整治维修水库11座、新建安全人饮池36口、技改农用电线146千米……这些项目,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为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该镇充分发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在各村(社区)成立管水协会、养路协会、用电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管水协会保障村民用水
“现在好了,不管天晴落雨,不出家门就能用到干净的自来水。”日前,中柏村村民徐光华在谈到现在的用水条件时,感到十分满意。
“这要感谢政府,还有村里的协会管得好。”村民陈国兴接过话说道:“以前都是靠自己到山沟里取水,有条件的还拉一根水管,没钱的就挑水吃。现在政府给我们修了水池,还把自来水管安到家,只要把开关一扭,白花花的水就流出来了。”
中柏村原是市级贫困村,2015年启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利用扶贫政策,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完成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堰渠维修、水系配套及防洪堤建设,解决全村2600余人的集中供水及3000多头牲畜的饮水问题,还解决了1300余亩农田灌溉。后来,通过村支“两委”牵头,村民自发成立用水协会,制定管水章程,明确协会管水运行模式,制定了应急用水、水价及水费收取、财务管理、工程维护等相关制度,打破了“工程有人建无人管”的落后局面,保障了村民安全、方便、放心、节约用水。
“以前村里因为争水吵架闹事的经常发生,现在我们通过协会管水、计量收费、民主议事、群众做主的管理模式,很好地保障了用水管理的公正、民主、透明,用水秩序规范了,村民相处和谐了,收入提高了,水池、管道也有人管了。”该村村支书蔡万明介绍,现在实现了“以水治水、以水管水”的良好局面。
养路协会破解护路难题
近日,记者在月霞村看到该村养路协会会长万胜柱正带领群众清扫通组公路,铲除路边杂草。
万胜柱说:“2016年,白桥镇党委、政府在我村一二组实施扶贫项目,整治通组公路7公里,方便了我们出行,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但路建好后无人管护,到处杂草丛生,影响新农村形象,所以我们成立养路协会。”
现年76岁的袁作安掷地有声地说:“政府给我们修了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管理好。”
白桥镇共有10个村(社区)、84个村(居)民小组,总面积84平方公里,通村通组农村公路共580余公里。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人民群众的出行难得到有效解决,但农村公路“建好无人管、养护无人问”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有效解决农村公路养护问题,更好破解“养护难”,各村(社区)采取群众“一事一议”的办法,纷纷成立村级道路养路协会,达到“三分建、七分管”的目的。
目前,全镇10个村(社区)还成立了用电协会、护林协会、环卫协会等公益事业群众自治组织,这是“政府搭台、村级主办、群众参与”的新型群众自我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建好、管好、用好公益项目的积极性,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